X 新时代“三明实践”——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的调研启示 _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_ 三明市商务局
新时代“三明实践”——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的调研启示
时间:2024-02-06 19:17 浏览量:

  在福建工作期间,习近平曾经11次到同一个地市调研。在他的推动下,“国民小吃”从这里走向全国,多项改革从这里推向全国。这就是三明。2021年3月23日,习近平再次踏上这片土地。伴随着他第12次到三明,人们了解到更多当年的故事,对于许多民生大事也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
  三明沙县小吃,闻名天下。

  沙县小吃曾经很“小”,从业者多是“泥腿子”出身,“小作坊、夫妻店”是标配,大都是养家糊口的小作坊、夫妻店,环境相对简陋。靠着“一元进店,两元吃饱”的宣传语,第一批走出去的沙县人赚到了钱,回乡盖起了楼房,吸引更多的沙县人外出打拼,名不见经传的沙县小吃悄无声息地占领了中国的街头巷尾。

  1999年3月4日,习近平同志在沙县考察时指出:“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,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,薄利多销,闯出一条路子,现在应当认真进行总结,加强研究和培训,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。”

  2000年8月8日,习近平同志再赴沙县,在夏茂镇座谈时强调:“要找准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点,特别是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,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”

  习近平同志的鼓励,激发了沙县人的创业积极性。当地政府也开始认真研究总结:低价定位,是沙县小吃成功的核心原因,但是门店迅速增长,也存在真假门店混杂、品质良莠不齐的问题。

  为此,沙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:为小吃业主提供专业技能培训,并指导他们如何找店、开店;在小吃业主相对比较集中的城市,设立驻外联络处,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。2008年,沙县小吃集团正式成立,按照现代餐饮经营管理模式,提出“标准化、连锁化”,推动沙县小吃转型升级

  如今沙县小吃很“大”,门店遍布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,总数达8.8万家,从业者超过30万人,年营业额突破500亿元。其中,3.2万家是沙县籍业主,从业人员6万余人,年产值超百亿元。沙县小吃也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,也是沙县乃至三明市的名片,越来越多人通过小吃知道沙县,走进三明。

  沙县人爱说一句话:“扁肉是砖头,面条是钢筋,建起了沙县的高楼大厦。”如今,沙县已是高楼林立。把老百姓的事当大事来办,把老百姓的期盼落到实处,这是三明一系列改革发展实践的基本逻辑。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